阿爐從接近5M時開始吃副食品,我是用食物泥的方式做成冰磚餵食,他的第一口副食品是胚芽米泥,不要看他一臉嫌棄的猙獰表情,其實是一口接一口吃,很快就學會自己張嘴想吃了.....
做食物泥和冰磚的工具整理於此→ 副食品工具整理:做冰磚的雜物群
後來慢慢添加新的食物,主要是參考《晴媽咪副食品全攻略》這本書,後來做得多了比較隨意,但大體上每餐還是維持主食+三菜+一肉(7M多開始吃肉,早餐沒加肉)。
所以這裡就先介紹主食的食物泥,說是主食其實就是穀類(米),餵食時和其他菜類的比例為1:1(或2:3),做食物泥的好處之一就是不用像煮粥一樣長時間熬煮,蒸熟後丟進調理機打成泥就完工了。
這裡做的是十榖米+米豆+糙薏仁+南杏仁+黑芝麻。我習慣把米豆在前一晚泡水,若是用十榖米最好也浸泡8hr以上,蒸煮後會比較軟比較好打成泥。
用電鍋蒸的時候若是1杯米,內鍋放1-1.5杯水(十榖米可放到2杯),外鍋放1杯水,蒸好跳起後悶20分鐘左右再拿出來放涼。
蒸好後可以用飯匙稍微攪拌一下,放涼後再丟進食物調理機(或用攪拌棒),加水打製。
至於要加多少水呢? 書上是說米和水的比例抓1:1~1:1.5打製,總之水一開始不要加太多,以免一下打太稀,通常1杯米我是從100-150cc開始加,一邊打一邊補水,理想上是打成濃稠如漿糊的食物泥(就是舀起來可緩緩的滴滴答答的樣子),若是月齡小的寶寶也可以打得稀一些,打太稠之後食用時還可加水或加母奶,太稀就沒救了~
因為後來吃的量都很多,所以我會分開打製,打好混在一起ㄌㄚˊㄌㄚˊ再分裝。
最後分裝,圖中一排是有加黑芝麻,另一排沒加,所以有兩種顏色,有時我會這樣做讓阿爐稍稍地有些口味變化。
主食類食用量大,這是阿爐接近9個月時,大約8天份的量,每次打完手都會痠(因為要一直攪拌)。
食材添加上,一次加一種逐步增加為原則,主食類是以米和米豆為底,米豆的味道蠻香的,很適合當副食品使用,添加的順序如下:
- 胚芽米:如果胚芽米會過敏就改用白米。
- 米豆:和胚芽米的比例為1:1/4,豆類不要吃太多以免脹氣。
- 糙薏仁(紅薏仁):白色的大薏仁因為已去皮所以營養成分較低,沒去皮的糙薏仁比較營養,和胚芽米的比例為1:1/10
- 糙米:替換胚芽米,糙米可以促進腸胃蠕動,可以預防便秘,一開始換時可以慢慢轉換。
- 南杏仁:和胚芽米的比例為1:1/10,隨寶寶月齡可以可慢慢增量。
- 黑芝麻:鈣質多,和胚芽米的比例為1:1/10。
- 十榖米:替換胚芽米/糙米,可以直接買市售的十穀米,但要注意一下成分,糙米的比例還是最多,最好是30-50%,另外盡量不要選用豆類太多的(豆類食多怕脹氣),也可以自己買穀物來搭配。
- 豆類:黃豆、綠豆、紅豆、黑豆、鷹嘴豆(雪蓮子)等等,所有的豆類(含米豆)和榖類比例為:1/4:1,因豆類食多怕脹氣。豆類使用前記得洗淨泡水,我習慣前一晚放冰箱泡隔天早上就可以打,打豆類前不用特別去皮。
- 其他可以添加的:紅藜麥、亞麻子等等,這兩樣要加的話加一小叢即可。
一開始吃胚芽米,接著胚芽米+米豆,接著胚芽米+米豆+糙薏仁,接著糙米+米豆+糙薏仁,以此類推。像阿爐最近吃的是十榖米+米豆+糙薏仁+南杏仁+黑芝麻+黃/綠/紅豆(交替)。
主食類的打製唯一麻煩的點就是隨著寶寶食量增大,要打的量會很多,若是用食物調理機,一次最多也是打1.5杯米左右,若用攪拌棒打的量更少,必需分次打製;另外像是糙薏仁、南杏仁、黑芝麻若是用攪拌棒可能還是會有很多顆粒,購買時可以買已經磨成粉的糙薏仁粉、南杏仁粉或黑芝麻粉。這些穀類/粉在有機商店蠻容易見到的,不過米豆不是那麼好找,我都是上網訂購 (綠工坊)。
至於到底要不要打得完全沒有顆粒? 若是用攪拌棒打要完全沒有顆粒必須打"非常久",用馬力強的調理機大約3分鐘可打成細綿的泥(要間斷地打,不然機器容易過熱當機),顆粒太多有時怕寶寶不能接受(特別是月齡小的寶寶),還有就是消化上怕比較困難,久而久之可能造成寶寶拒食,這個部份爸媽們可以自己觀察和斟酌。一開始我用攪拌棒時,有使用篩子過篩,真的濾出蠻多顆粒的(囧),雖說過篩後就比較細膩,但總覺得營養都被濾掉大半就是了~
(說真的要做食物泥,一台強而有力的料理機真的是王道。)
其他副食品紀錄
【育兒】水杯兒們排排站之八只學習水杯使用心得 (大眼蛙/貝親/Richell/朴蜜兒/THERMOS/kangovou/think baby)